当前位置:首页--技术研究

给力!信息通信技术“智斗”疫情

  在当前这场看不到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显身手,帮助我们一起战“疫”。

5G:远程会诊﹢远程探视

  短短9天时间,从一片荒芜的土地,到一座总建筑面积达3.39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医院,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速度”。我们在为能够见证这一奇迹的诞生而倍感骄傲的同时,也应该为火神山医院先进的5G远程医疗系统点赞。

  1月28日,在包括电信运营商、设备厂商、光纤光缆厂商等在内的信息通信业的共同努力下,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无线通信设施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实现4G/5G网络覆盖,可承载2万至3万人的通信需求。

  基于优质的5G网络,1月31日晚,火神山医院首个“远程会诊平台”调试成功。该系统由高清视频会议终端和管理平台组成,可以支持两地的医院专家实现远程会诊。同时,身在医院之外的病人家属,也可利用该系统对隔离区的患者进行实时探视,缓解担忧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在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设中,诞生了一个特殊的工种——“云监工”。数亿网友通过24小时高清直播关注医院建设进度,而这背后,得益于高速率5G网络的有力支撑。

大数据:疫情分析“神器”

  此次疫情的发生,让很多人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离开武汉的500万人究竟去了哪里?病毒感染者接触了哪些人?各地如何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要弄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依靠数据,或者说大数据技术。

  1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在疫情防控大数据支撑服务工作现场调度会上指出,运用大数据分析,支撑服务疫情态势研判、疫情防控部署以及对流动人员的疫情监测和精准施策,迫在眉睫。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正在用大数据技术梳理感染者的移动轨迹,追踪人群接触史,已成功锁定感染源及密切接触人群。

  正如我们看到的,电信运营商和一些科技公司,已经通过数据定向、分析等手段确定武汉500万人的流出方向,为政府正确决策、精准施策提供参考。电信运营商迅速开通了疫情防控大数据传送专网,实现武汉72家医院疫情数据的实时传输上报。以中国联通为例,截至2月3日,联通大数据已通过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管局实现对当地政府部门全面对接,提供数据支撑服务和分析报告1300份。

AI:疑似病例确诊只需半小时

  随着疑似病例人数的不断增加,医疗机构的工作强度与日俱增。能否够借助科技手段,缩短疑似病例的确诊时间,让更多病人得到针对性的治疗?答案是肯定的。

  2月1日,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线自动化的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将原来数小时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半小时,大幅度缩短了确诊时间,并能精准检测出病毒的变异情况。而这背后的功臣就是AI技术。

  该平台采用不同于核酸检测方法的全基因组检测技术,能够对疑似病例的病毒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比对,有效防止因病毒变异产生的漏检。

  与此同时,智能机器人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也日渐凸显,在武汉、上海、山东、江苏等地医院的隔离病房、手术室、发热门诊投入使用。智能机器人能够24小时不间断工作,完成大厅导诊、防疫知识宣传、病房观察、体温探测、杀菌消毒等工作,有效避免了接触式感染,保障人员安全。

区块链:让公益更加透明

  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某些公益组织因信息不公开、分配物资效率不高受到了质疑。如何让公益更透明?除了持续优化制度和机制,我们还可以利用区块链等新技术。

  早在几年前,就有公益机构展开了“上链”的探索。目前,包括蚂蚁金服、京东、腾讯等在内的科技巨头都已经布局了这一领域。面对此次疫情的发展,已经有区块链企业表示正在加快相关平台研发,帮助需求方和捐赠方快速对接,同时让民众能够“看见”捐赠的全过程。

无人机:喊你戴口罩

  “那个穿红衣服的姑娘,不戴口罩就出门,赶紧回家去!”最近几天,一段视频在各大平台流传。视频中的人,听到空中“飘”来的声音,先是愣了几秒,随后一溜烟跑走了。原来,这是用于疫情防控的智能无人机在空中喊话,督促民众做好防护措施。

  事实上,网上流传的视频并不只有这一个版本。随着疫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应用智能无人机,而除了视频监控、空中喊话功能,有些配备了红外线热成像镜头的智能无人机还能够实现远程测量体温,只需要在人群上方飞过,无人机就可以得到每个人的体温数据,有效避免了接触性感染。

  科技向善、共克时艰。除了上述技术和应用,云视讯远程工作平台、5G红外成像测温技术、送货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都正在助力抗击疫情,帮助我们恢复生产和生活。
作者:黄舍予
来源:人民邮电报
时间:2020-02-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