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第八届电子信息产业标准推动会暨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年会(2016)在京举办。工信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莫玮出席并讲话。
莫玮在讲话中表示,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家集成电路促进纲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入融合的推进,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可以预期,无处不在的智能硬件将会成为电子信息产业新的代表形态,与之相应的“互联网+”发展模式将推动新技术、新应用、新业务不断涌现蓬勃兴起。我们必须改变过去以独立产品角度思考产业发展的传统思维模式,应从技术产品供给能力的角度看待电子信息产业的未来,或者说应该从电子信息产业的自身发展以及对各行各业的产业供给能力来思考电子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莫玮强调,标准化工作对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的作用,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抓手,过去一年电子行业标准化机构、各企业、各行业协会,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最近一段时间,国务院、国标委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化重大改革的新思路,面对新形势,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工作,应该积极主动而为,成为践行标准化改革新思路的代表,以改革推动行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的工作,要紧紧围绕着国务院、国标委相关标准化改革的要求,调整思路,转化机制,尽快顺应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发展的趋势。
第二,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工作应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围绕产业竞争制高点和市场热点,顺应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布局,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第三,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相关单位应该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治理工作,特别是盯准技术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超前谋划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为产业创新发展奠定基础做好引领,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会议介绍了工信部标准化工作总体情况、国家标准化改革思路、信息产业标准化工作重点、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态势,并发布了年度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十大事件。本次大会由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
附:2015年度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十大事件
一、工信部扎实推进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
工信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将推进标准化改革作为破解当前标准化事业发展瓶颈的利器,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一是部署推进强制性行业标准的清理与评估。二是明确推荐性标准优化的原则,逐步推动推荐性标准向重点标准、基础通用和公益性标准转变。三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和产业技术联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业链各方共同参与,开展团体标准的先行先试。四是大力提升我国标准的国际化水平,不断增强我国标准的国际话语权,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政产学研协同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手段。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继续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一是组织申报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咨询服务指南》、《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新型能力体系指南》、《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通用规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监视与测量方法与要求》等4项国家标准立项建议;二是继续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推广工作,支持600家贯标试点企业开展贯标试点工作,推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新型能力的打造和提升,有序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通过部省联动、企业试点、多方参与的方式,促进贯标工作科学务实推进。
三、《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发布
2015年10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提出了由“云基础”、“云资源”、“云服务”和“云安全”4个部分组成的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分析信息技术和通信领域已有标准,明确了解决应用和数据迁移、服务质量保证、供应商绑定、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的29个标准研制方向。《指南》的出台,有效整合了我国云计算领域的标准化资源,是综合标准化工作的又一次创新。《指南》出台过程中,在有关标准化组织积极推动下,国家标准委先后颁布实施了《信息技术云数据存储和管理
第1部分:总则》(GB/T 31916.1)等6项国家标准,并在阿里云、360、华为、中国移动、中国银联等国内重点云计算企业和用户单位得到了有效应用,对构建生态系统,夯实发展基础,促进我国云计算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印发
2015年11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共同印发《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以下称《行动计划》),为树立中国自主研制的服务标准品牌,推动产业向高端服务发展指明了方向。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工作在2015年度中取得显著成效。一是金融、电信、电力、工业、法院等行业用户积极参与研制和应用ITSS,对推动标准应用、培育内需市场、解决标准化工作中“重研制、轻应用、无反馈”的问题意义重大;二是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行业标准正式发布,这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甘肃省部省联动的又一突破,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服务能力在社会服务管理中的重大作用。《行动计划》出台后,ITSS工作将在加强重点标准研制力度的基础上,选择重点行业用户、信息技术服务业聚集发展城市或区域,开展ITSS标准应用示范。继续推动用户单位采用标准,组织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充分发挥标准的战略引领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服务高端价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做强信息技术服务业。
五、军民通用标准试点工作取得突破
军民融合发展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为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加快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5专项行动”,选取集成电路专业领域为军民通用标准建设工作试点。经过一年的努力,试点工作成绩斐然。编制了《集成电路军民通用标准建设试点方案》,提出了集成电路军民通用标准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以及集成电路军民通用标准体系表。集成电路领域25项军民通用国家标准和12项行业标准均已正式立项。试点工作的顺利标志着军民通用标准建设开始“破冰”,为下一阶段军民通用标准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促进军标民标协调发展、提高军民标准通用水平、完善民通用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六、锂离子电池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
强制性国家标准GB 31241-2014《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 安全要求》于2015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为国内首个自主制定的锂离子电池强制性国家标准,在参考国内外先进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产业现状进行了自主创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先进性,不仅可以把关锂离子电池安全质量,保障用户人身财产安全,同时提高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技术水平,为今后开展锂离子电池安全认证提供了技术依据。配合《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该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作用将进一步强化,对提升锂离子电池产品安全水平、保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标准化工作走向深入
2015年,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立足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全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围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国家战略规划,加快推进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建设。以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和GB/T36000《社会责任指南》等国际、国内社会责任标准、倡议的精神内核和实践经验为基准和参照,重点推动《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等行业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并与电子行业公民联盟(EICC)在战略合作协议框架下,开展标准对标工作,达成行业标准互融互认的基本意向;开展海峡两岸电子信息企业社会责任交流,深化两岸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工作以及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等方面合作。为推动我国社会责任立法以及电子信息产业“走出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八、首家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在中关村诞生
2015年10月27日,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中关村)正式通过国家标准委组织的筹建验收,成为全国首家获批、首家通过筹建验收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该基地的建设目标是围绕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中关村)建设,整合中关村科技、人才、标准创制、知识产权、检测认证、金融等丰富资源,打造标准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团体标准化,将中关村建设成为世界先进标准创制的引领辐射区,为国家标准化体制机制创新进行全新探索。基地筹建期间,中关村企业和产业联盟参与国际会议109次,创制国际标准60项、创制团体标准75项,并在多个领域有所突破。《泛在绿色社区控制网络》(ISO/IEC/IEEE
1888)标准成为全球能源互联网产业首个ISO/IEC国际标准。天地互连董事长刘东当选2016-2017年度IEEE标准化协会董事,成为IEEE标准化协会历史上首位来自中国的董事。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为中关村企业主导制定“互联网+”国际标准,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推动中关村成为国际创新中心,不断提升中关村企业的国际地位及在国际技术合作中的话语权提供了有力支撑。
九、电子信息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2015年,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开展双边、多边的合作,建立电子信息技术国际标准化合作共赢机制。在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召开的第一届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发展与标准化交流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怀进鹏副部长指出,中德制造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建议共同商定并积极推动重点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标准化工作;共同深化两国政府指导下的对话机制;共同开展战略研究合作;共同开展试点示范和经验交流;共同主办中德智能制造论坛。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Haimo HUHLE主任、德国电工电子与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Bernard THIES主席出席了会议。
践行中国标准走出去,主导制定国际标准。2015年20项我国提出并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正式发布。由IEC正式发布的《用于DTMB系统的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标准,标志着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国际化进程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物联网核心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安全领域关键技术TRAIS国际标准的发布为RFID的安全使用保驾护航。
加强国际交流,履行大国义务。2015年我国成功举办了ISO/IEC JTC1全会、发展中国家标准化论坛等重大国际标准化会议,100余个国家成员体代表和近300名国际标准化专家来华共议国际标准化工作。同时,推荐来自产学研用各个领域的近600人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技术专家,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专家成功当选为IEC/TC46/SC46F(射频及微波无源元件)主席。
十、海峡两岸信息产业和技术标准论坛取得丰硕成果
第十二届海峡两岸信息产业和技术标准论坛在台北成功举办,进一步深化两岸业界在技术、标准、产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论坛围绕两岸产业界共同关注的云计算、锂离子电池、平板显示、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形成了32项共识。公布了《半导体照明产品白光颜色测试方法》、《超高清电视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等8项共通标准和云计算案例汇编,签署了《海峡两岸推动汽车电子共通标准制定合作备忘录》,取得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