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详细页

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探讨


返回上级

作者:薛永刚 王爱举 刘斌
来源: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

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家短波监测网的建设历程和短波监测工作的现状,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的理念,创新了短波监测的工作模式。随后本文又从国家短波监测网的技术特点等角度探讨了实现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的客观条件,从而为有效开展短波监测,提高干扰查找工作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一天监测圈 短波监测 干扰

一、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概念的提出
   1988年由原国家无委批准出台了《国家无线电监测总体技术方案》,建立了国家短波监测网的基本框架;在该方案的基础上,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规划确定了覆盖全国的国家短波监测网。
    “九·五”和“十·五”期间,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相继启动了北京、上海、成都、哈尔滨、乌鲁木齐、深圳六个短波监测站的建设。在已启动建设的六个短波监测站基础上,“十·五”后期又启动了福建监测站、云南监测站、陕西监测站的建设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又对这些站点进行了相关建设和完善。
    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目前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短波监测网,进一步提高了测向交会精度,扩大了监测范围,建成了由一个指挥中心与分布在全国的九个监测站组成的国家短波监测网。
    国家短波监测网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为查找国内外短波无线电干扰及非法电台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执行ITU测量任务和开展国际短波监测协作提供了技术支撑,为频率指配和总体规划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
    随着短波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如何科学高效地使用好国家短波监测网,尤其是如何快速确定干扰源的准确位置,是亟待深入探讨和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文提出了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的建设与运营模式。
    所谓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是指以某固定短波监测站为中心,移动监测车一天之内能够到达并开展监测工作的有效监测区域。“一天监测圈”是短波监测站在一定距离为半径的区域内所具有的监测能力的形象描述。当某短波监测站与其他短波监测站组成监测网进行联网操作时,“一天监测圈”就不仅拓展了固定监测站的有效工作区域,也成为充分发挥短波监测网效能,快速解决无线电干扰问题的经济、有效、现实的一种技术解决方案。


二、实现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的主客观条件
    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的工作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现,既创新了短波监测的新理念,开拓了短波监测的新思路,又符合短波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下面探讨一下实现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的现实条件。
1.国家短波监测网的现状和技术特点
目前,国家短波监测网所具备的技术、装备等客观因素都对实现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短波监测站点设备配置层次明确,梯队科学
短波信号监测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即:收不到信号不代表目标信号不在该区域内,短波信号监测具有明显的监测区域划分。短波监测区域划分如图1所示:

图1中,1号区为地波监测区,为可监测区,其半径范围为30-50公里;2号区为监测盲区,为不可监测区,其半径范围为40-110公里;3号区为天波监测区,为可监测区,其半径范围为110-120公里以外。多数情况下,短波监测网交会定位精度为80-150公里,也就是在一定概率条件下,干扰信号位于长轴为80-150公里的椭圆内。这样的交会结果往往会跨越三个区域:地波监测区、盲区和天波监测区。因此,移动监测车既要具备地波监测能力,又要具备天波监测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近场逼近、逐步查找。
    按照国家短波监测网总体规划,目前每个监测站至少建有一套固定短波监测测向系统、一套移动短波监测测向系统、一套可搬移监测测向系统、其他辅助监测系统,以及相关配套设施。
    固定监测站系统灵敏度高、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用于执行主体的监测和测向任务,以及日常的管理工作;所配移动监测车可快速到达指定现场,展开工作,执行一般性监测和测向任务,以及最终的干扰现场确认;可搬移监测测向设备具有与固定监测设施基本相当的监测能力和测向精度,还兼顾移动监测系统的可搬移性,可作为固定监测站和移动监测车之间的有效补充,根据需要随时延伸和扩展二者的监测能力和监测空间。
    固定监测站、可搬移监测测向设备、移动监测车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固定监测站为基地,移动监测车为前线,可搬移监测测向设备为预备队的最佳组合。实现远距离、中距离和近距离三个层次的监测、测向、交会、定位于一体的全方位工作模式,为实现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基础。
2)国家短波监测网布局合理,统筹兼顾
国家短波监测网各个站点和控制中心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2 国家短波监测网分布图

目前,国家短波监测网由九个短波监测站和一个指挥控制中心组成。九个短波监测站按照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和中部的总体布局设置,其中东北部和西北部各一个站点,西南部两个站点,东南部三个站点,中部地区两个站点。为更好地理解这些站点的分布状况,以各个站点为中心,以1000公里为监测站活动半径的区域示意图如图2所示。这些站点中,相邻站点之间的最远距离为2550公里,最近距离为680公里,平均起来,相邻站点之间的距离为1000公里左右。
    短波监测网整体布局既考虑了我国幅员辽阔的特点,还兼顾了经济发达地区和敏感区域的特殊需求,形成了覆盖全国、兼顾重点的合理格局,这就为实现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提供了地理条件基础。
3)国家短波监测网联网运行,快速交会
    目前已投入使用的短波监测站联网工作,具备远程监听、测量、交会定位、资源共享和数据查询、下达和执行监测任务等功能。既可独立完成国内和本地区的短波监测和测向任务,也可在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的统一指挥下,共同完成国际、国内的重点监测和测向任务,构成了完整的短波监测网,对短波业务的监测、干扰查找、监测数据和收集情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目前国家短波监测网利用信息网的网络平台,联网工作基本正常,可实现对全国范围和我国周边国家部分地区的有效覆盖,执行常规无线电短波信号的监测和干扰定位任务,这就为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提供了有力的操作基础。
2.公路交通状况和通行能力
    “十一·五”以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果,运输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386.08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51万公里。下表是根据交通部2005年至2009年的有关公路建设年报统计出的结果。

表1  2005年-2009年我国公路里程情况分析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全国公里总里程呈现稳步上升。参照“统计公告”,从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以及“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统计数据可以分析出,我国超过99.6%的乡镇已经通了公路,超过95.8%的行政村通了公路。这些都为实现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提供了重要的道路交通和通行能力的支持。
    由于目标区域已知,需要快速赶赴现场,无须中途监测信号,所以选择路线时以高等级的高速路为主。为保障移动监测车的行车安全,根据交通部行业标准“JTG B01—2003”文件对车速的限速要求,移动监测车的行车速度按95公里/小时来考虑(该速度低于一级公路限速,远低于高速公路限速),一天行驶时间按照紧急任务状态下12~13个小时来考虑。
    国家短波监测网的所属站点中,相邻站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000公里左右,其中最远的距离为2550公里。当确定目标区域后,按照限定的时速和设定的行驶时间,最近的两个相邻站点的移动监测车同时相向赶赴现场,均可在一天内到达指定区域会合,并快速开展工作。因此,通过固定监测站之间移动监测车的联动,就能够快速实现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事实上,具备“一天监测圈”的通行能力后,再结合短波干扰查找过程中不断逼近干扰源技术,就能够实现对短波干扰信号源的有效监测与快速查找。


三、实现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充分发挥国家短波监测网效能
    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和国家短波监测网的效能是相辅相成的。实现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就可以充分发挥短波监测网效能;为更好地发挥“一天监测圈”的作用,就必须加强短波监测网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首先,要严格遵守《国家无线电短波监测站职责和工作规范》,搞好日常的监测活动,统一使用相关报表格式,减少工作流程中的中间环节,要加强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保证其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从而有效地实现“一天监测圈”,提升“一天监测圈”的能力范围。
    其次,要加强短波监测自身能力。为了提高短波监测技术水平,应当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工作。除了常规的各类培训,还可以考虑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进行技术交流。培训重点应放在设备和软件的操作使用,短波信号的监听、测量和测向方法上。为更好胜任“一天监测圈”工作,要适时加强超远距离拉练,进行模拟演练,要锻炼和培养长途奔袭及野外生存能力。
    再次,要重视与省、区、市无线电管理机构的相关数据联动。无线电监测数据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国家短波监测站应当重视与所在省市、区、市的无线电管理机构进行数据联动,把监测数据的测试和收集列为日常监测的一项必要工作,做好数据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从而强化“一天监测圈”的时效性。同时,要完成短波干扰源的最终精确定位,当地无线电管理机构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需要国家和地方的相互协作和密切配合。
    最后,要充分发挥“一天监测圈”的能力,查找干扰,服务全国。由于短波监测站建设在全国的九个地方,因此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还要为有关省、区、市无线电管理机构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即要完成好各类短波监测与干扰查找任务,又要有效地弥补相关省、区、市无线电管理机构监测能力的不足,进一步充实提高其监测效能。


四、总结
    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理念的提出,创新了短波监测的工作模式和应用理念。国家短波监测网的建设现状、短波监测的技术特点以及全国公路交通通行能力等因素都为实现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提供了重要的有利条件。实现短波监测站“一天监测圈”,能够充分发挥短波监测网效能,实现对短波干扰信号源的有效监测与快速查找,使短波监测网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频谱监测手册》 周鸿顺 总编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关于发布<无线电监测网技术体制(试行)>的通知》(1994)国无管字第16号文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4]《短波监测网的建设和使用》周鸿顺、刘斌、段洪涛 《中国无线电管理》2003.8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实兴大街30号院,中国无线电检测大厦
业务咨询:010-57996045/6304/6219 产品销售:400-818-5677 邮编:100041 传真:010-57996470
京ICP备20018470号-1Copyright © 2001-2019 srtc.org.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17267660位访问者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5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