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新闻>>

科界 | 专家解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中国发展规划路径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简称《纲要》)是一个历史性文件,指出了未来十几年中国的发展方向。它宣示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日前,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早已提出,为何再度列入《纲要》予以部署?这份文件将对中国发展产生哪些深远影响?其中又有哪些亮点?就此,徐匡迪等参与《纲要》起草的专家展开详细解读。

创新驱动发展架构顶层设计

“这是一份对于创新驱动发展做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的统领性文件。”徐匡迪说,“‘十三五’是我国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出台这样一个文件,表明党中央既不回避问题,又有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不仅战略是正确的,而且战术上有决心。”

创新成为国家战略已刻不容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水平。“但是这个发展速度主要是依靠土地、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来驱动,现在看来,继续依靠这些维持快速发展显然难以为继。”徐匡迪说,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等矛盾也已日益凸显。

“所以,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依靠创新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徐匡迪坦陈,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必须经历这个阵痛,才能持续发展。

从国际经验看,二战后只有少数经济体从低收入迈向了高收入,成功实现了现代化,而依靠科技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使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是其不二法门。徐匡迪以韩国和中国台湾为例说,台湾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产业转型做“晶圆代工”,目前,这已成为其支柱产业,产量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韩国则是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信息技术,自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凡是能够实现创新驱动的后进国家或者地区都上来了。”

放眼全球,创新从来都是国家之间竞争的关键筹码。全国人大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告诉记者,2009年金融危机后,一些发达国家的创新和结构调整了步伐。如,美国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两度发布美国创新战略,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实施再制造业化战略等。日本也于2009年提出“2020增长战略”,指出2020年R&D支出占GDP的比例达4%,拓展环境、能源、医疗、科技和人才培养等领域,选择重点在信息通讯、节能环保、生物工程、宇宙和海洋开发等产业技术突破。

正因此,党的十八大就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在人们的创新意识是有了,但不可否认,创新作为一个体系还未建立,创新的生态和环境还有待加强,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这也正是《纲要》想要解决的问题。”徐匡迪说。

此前,诸多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文件大多是就科技论科技。“《纲要》首次将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上升到国家战略进行部署。”徐匡迪说。

“三步走”战略与现代化建设相呼应

《纲要》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个阶段的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纲要》提出的‘三步走’,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相互呼应、提供支撑。”在徐匡迪看来,“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既志存高远又紧接地气。“我们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不可能急转弯,必须有一个过渡期。我认为第一个5年就是起步和过渡期,主要任务是成功转弯,然后再加速。”

徐匡迪认为迈出第一步最艰难。“难就难在人们的惯性思维必须发生改变。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工作主要追求数量、速度,而现在要拼质量、品牌;过去我们主要是跟随、模仿,而现在要强调并行、创新。”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纲要》明确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强调要“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

徐匡迪解释说,所谓双轮驱动,是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而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没有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就只能呆在实验室。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把创新的源头从政府主导,转移到企业和科学家这端。”

一个体系就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因为体制机制原因,过去从科研、生产、应用到销售等环节并未形成闭环。”徐匡迪说。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就是要建设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明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建设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改进创新治理,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分工,构建统筹配置创新资源的机制;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构建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六个转变则分别为,发展方式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

八大任务有待细化政策具体落实

在明确目标和部署前提下,《纲要》具体提出八大任务: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互动,壮大创新主体、引领创新发展,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现重点跨越,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筑牢创新根基,推动创新创业、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这些任务都是根据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最后从不同部门、不同渠道的多项任务中筛选、凝练而成。”徐匡迪说。

他认为,其中“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尤为关键和重要。《纲要》提出,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这需要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对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加大对人才的激励力度,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

“回顾科技发展史,如果没有瓦特发明蒸汽机,就不会有第一次工业革命;如果爱迪生没有发明电灯、电话,就不会有电气化革命。再如最近的乔布斯和马斯克,给手机和电动汽车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徐匡迪说,创新往往是由一些关键人才引领的。

而这也是吕薇最为关注的内容。“怎样更好调动人的积极性?最近我们调研发现,许多企业反映人才对创新最重要,还有一些企业改变了过去引进单项技术或单个技术人员的做法,而是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引进整个技术团队。在创新要素全球流动的情况下,如何吸引全球优秀高级人才为我所用,值得关注。”

除了人才,吕薇的关注点还聚焦于制度创新。“《纲要》提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并将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同步发力。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动力,而创新本身也需要动力,要靠体制机制创新来激活和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

《纲要》作为顶层设计的系统工程,下一步该如何落地,有效发挥作用?徐匡迪表示,会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各部门也将有具体分工。吕薇则期待,尽快出台细化政策解决实际问题。

“在调研中,大家反映成果转化的落实还需具体化和配套政策,比如国企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就受到工资总额的限制和约束;还有,不能用管行政干部和公务员的办法来管科研人员等。”吕薇说,下一步,《纲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要考虑围绕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其他相关政策与之配套并协同发力。

来源:中国科技网
时间:2016-05-24

版权所有: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
电脑版 京ICP备090807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