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为来说,5G已经超越了电信的行业范畴,除了不遗余力的5G研发之外,华为启动了另一条主线——“跨界”,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胡厚崑指出:“加速5G发展的第二个关键举措,是尽快启动和深化跨行业合作,这个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急迫。”
为5G启动的跨界,自然是为了让5G技术覆盖所有跨行业的应用前景,让标准、技术满足不同行业个性化需求。这也是华为推动跨界的初衷,胡厚崑说:“我们首要是技术提供者。”
但是,为了让5G成为各行业的关键基础设施,每个行业也需要为5G贡献特定的标准、人才、市场、数据,甚至包括核心生产力等等资源,如何让这些资源与华为不断演进的智慧终端、云计算、大数据,以及华为连接的全球1/3人口相互配合,又会酝酿哪些变革?这种跨界,将会催生无数新应用、新商业模式,以及新产业。
当然,这也是困难的,因为每一种带来革命的技术都会经历艰难的技术、产业、控制权的博弈,但比这更窘迫的是,相比于电信行业对5G跨界的憧憬,绝大多数传统企业还没有意识到5G能给他们带来什么。
2018年5G试商用
《21世纪》:今年举办的两次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5G都是大规模亮相,能否介绍下5G的最新进展?
胡厚崑:与现有移动通信技术相比,5G有三个革命性的进步:千亿级别的联接数量,1毫秒的超低时延,网络峰值速率达到10Gbps级别。这些基本方向上,业内都已经认同,这也让5G的道路更加清晰。
各国政府对5G给予了战略性关注并开始采取具体行动。比如,韩国将于2018年冬奥会推出5G服务,日本将于2020年夏季奥运会推出5G服务。日本运营商NTT-Docomo已经开始组织厂家进行技术评估和验证。
中国政府也为5G发展设立了明确目标,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IMT-2020 5G推进组,投入巨资推动全球5G统一标准,并于今年5月份发布了5G无线技术和5G网络架构白皮书。
各个行业组织也在推动5G的标准制定。全球移动运营商联盟(NGMN)在今年3月份发布了5G需求白皮书,定义了5G的愿景、需求、技术和框架。ITU(世界电信联盟)也定义了5G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增强版的移动宽带、大规模机器通信和高可靠低时延通信等三个关键方向。
这次展会,华为还带来了世界上第一台6GHz以下低频段的5G测试样机,华为还展示了世界第一个6GHz以下的5G测试样机,峰值速率突破10Gbit/秒。
《21世纪》:3G到4G的变化,主要是速率更快、体验更优,但并没有革命性的应用变化。既然5G被视为革命性的进步,那么5G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改变?
胡厚崑:比如,我们应该让虚拟现实和浸入式体验成为5G的关键应用,这将使很多行业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包括游戏、教育、虚拟设计、医疗甚至是艺术等行业。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网速达到300Mbps以上,几乎是当前网速的100倍。
再比如,云存储正在成为越来越普及的应用。作为消费者,我们希望可云存储速度可以像本地存储一样快,高清视频在一瞬间上传到云上,与他人分享。这要求网络的上行速率将达到1Gbps,比现有移动网络上行速率提高了100倍。
除此之外,5G的时延将低至1毫秒,理论上可以被用于自动驾驶。我们与合作伙伴进行测试,网络延迟1毫秒的情况下,汽车自动驾驶的紧急刹车距离可以缩减至2.8厘米,而在当前网络下,刹车距离为1.4米。这也是革命性的进步。不过,自动驾驶还需要极高的可靠性保障。
现有技术无法满足上述革命性的体验需求,要通过深度创新加速5G的发展。华为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例如在空口技术方面,我们有信心在不增加天线、不增加新站址投资的情况下,将网络频谱效率提高三倍以上。
华为与多家国际运营商签署了5G备忘录,2018年,我们将与合作伙伴联合开通5G试商用网络,这些应用也将逐一实现。
“让他们参与到5G前期导论”
《21世纪》:电信行业一直依靠人口红利增长,5G实现万物互联之后,能够让电信市场扩大多少,给华为提供多少增长空间?
胡厚崑:这个很难计算,在现在的时间点上,我们无法预测,当眼镜、手表,以及其他的设备连接在一起之后,会产生哪些变化、商业模式会如何变革。但可以确定,万物互联的5G,这个市场巨大无比。
但实现这个市场之前,5G首先要解决的是万物互联。ITU定义了5G三个应用场景,每个场景背后都对应着非常广泛的行业应用。不同行业对5G技术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未来5G技术的应用前景,关键依赖于5G技术和标准能否覆盖和满足不同行业个性化需求。
现在的问题是,电信行业内部对5G的讨论很积极,但是跨行业的互动、对话,即便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够活跃。没有深入的对话、讨论,只会是闭门造车,等你辛辛苦苦研究出来,可能会发现你根本没有满足他的要求。
要尽快启动和深化跨行业合作,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急迫。
《21世纪》:华为如何来推动5G的跨界?跨界的合作模式,是否也意味着华为战略上的变化?
胡厚崑:5G网络应成为各行业共享的关键基础设施,但大家还在用传统的“烟囱式”的模式进行创新。每个行业都有壁垒,你有个宝贝,别人可能并不知道。
现在,已经有部分行业对5G表现出来兴趣,我们要做的是加速推动这一过程。5G,就是未来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力之一,应该所有人认识到这一点,让他们参与到5G前期的导论中。我们通信行业必须要改变现在的创新模式,要打造适应5G平台式的技术路线,推动跨行业联合创新。
3GPP将在2018年完成5G标准冻结,因此未来3年非常关键。在标准完成之前,必须由足够多的行业参与讨论,我们希望GSMA这样有影响力的行业组织,能够与其他行业的组织一起合作,积极推动建立一些正式的跨行业沟通平台。
同时,我们倡议技术提供者、运营商和其他行业共同合作,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尽快建立5G垂直行业示范网。更深入地探索5G在不同行业应用时的技术、标准需求,甚至是未来的商业模式。
华为也会为此做出努力,在今年11月,我们将在香港组织一场关于5G发展的跨行业讨论。
《21世纪》:现在有没有一些跨界合作的案例可以介绍下?
胡厚崑:我们与汽车行业(奥迪、奔驰、一汽)有一些联合的车联网项目,在4G时代就开始了。最初,我们只是把4G模块植入汽车,完成第一步的“连接”,接下来是控制,车内的娱乐、导航、驾驶等等。未来,我们还会考虑通过在线、离线技术的系统配合,推动自动驾驶。
不过,车联网可以划分为0-7级的智能范围,前3级可以在4G实现,但后面的都需要靠5G推动,所以这个合作还比较初级,只是启动阶段。
现在,大部分行业还没有开始动,例子不多。不过几个月之后,会有一些案例。
频谱资源监管改革
《21世纪》:华为手机已经独树一帜,能否介绍下,5G时代终端会如何发展?
胡厚崑:作为人与网络的连接点,终端越来越重要。但未来的终端,可能不是手机。
终端的基本功能包括显示、输入、输出、计算、存储,其中,信息显示的方式越来越多样,而提供计算存储的云计算也已经遍布网络,这些会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
终端的基本功能,在不同的网络条件下,以不同的形势来体现。5G时代,连接数量能够达到1000亿级别,终端形态肯定会有所改变,形态多种多样。
华为的终端一直在抓住最基本功能做研发,5G时代,终端就是好虚拟世界、现实世界的联接。华为会非常有竞争力。
《21世纪》:您提到5G会成为社会经济的生产力,那么匹配社会发展的政策、监管等政策,该如何推动5G?
胡厚崑:政府和监管者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当前最重要的就是保障5G发展所需的频谱资源供应。
未来,5G将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我们希望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能够像对待交通、电力一样来对待5G基础设施,解决其需要的基础资源:频谱。
3G、4G时代移动通信有5MHZ、20MHZ的频谱资源,但是,5G时代,运营商对频谱资源的需求将大幅增加。我们预计,5G时代每个运营商在6GHz以下的基本频谱需求为100MHz。通常来讲,一个国家在6GHz以下至少要有300-500MHz频谱资源可供分配。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们希望,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尽快出台更积极、更具前瞻性的频谱分配政策,在今年年底召开的WRC-15会议上,各方能就5G频谱问题达成共识,协商出来一段6GHz以下不少于500MHz的频谱,为全球5G产业链发展铺平道路。
除此之外,监管部门也可以出台相应政策,推动5G的跨行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