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型党组织>>
以“三严三实”促进干部作风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从做人、为官、成事三个方面,为新时期干部作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当前,作风建设已进入新常态,党员干部只有严格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加强党性修养、砥砺道德品质、提高能力水平,才能成为克服得了危险、经受得住考验的好干部,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新要求
“三严三实”要求,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指向明确、观点鲜明,对党员干部修身为人、从政为官、谋事创业提出严格要求、划定明确界限,是新常态下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指南针”“方向盘”。“三严三实”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大人君子做人、为官、成事的严格要求和基本规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有机结合、集中体现。“三严三实”的核心要义在于“严”和“实”,“严”和“实”相互统一、相辅相成。“严”是基础、是前提,“实”是目的、是方向。党员干部只有修身严格、用权严格、律己严格,才能做到谋事踏实、创业真实、做人老实。“三严三实”要求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警惕,严守做人为官的底线、红线、高压线;要始终绷紧“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之弦,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三严三实”要求,抓住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是对作风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作风建设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三严三实”要求针对作风建设的症候,有的放矢,从做人、为官、成事三个方面对党员干部提出目标和要求,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指导意义。修身做人要做到“三严三实”,是作风建设的前提。做官先做人,做人必修身。党员干部只有修身律己“严”,才能做到做人做事“实”,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为官用权要做到“三严三实”,是作风建设的关键。党和人民赋予干部权力,不是为自己、为家人、为小团体谋利益的,而是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的。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做到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干事创业要做到“三严三实”,是作风建设的目标。党员干部被放在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干事创业的岗位上,就是要想干事、善谋事、有作为、敢担当。要求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事业观,做“求实、务实、踏实的实干家”,不断开拓事业发展新局面。
“三严三实”要求,是反对“四风”的有力武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是附着在少数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身上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四风”问题不解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党群干群关系得不到根本改善,党的战斗力就会被削弱。要以“三严三实”为标准和要求,抓好党员干部思想境界的提升、素质能力的提高、作风形象的改善。党员干部只有始终把“三严三实”作为做人、为官、成事的重大原则和基本遵循,久久为功、驰而不息,才能克服和战胜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这“四大危险”,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始终保持蓬勃发展的旺盛势头。
党员干部要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
“新常态”一词,源于美国投资界对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低于平均水平的描述。它一经提出就迅速从经济思想界扩展到其他领域,并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热词,甚至也进入中国的决策语汇。当前党的作风建设态势,也可以借用新常态的概念和内涵来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推出作风建设的一系列举措,颁布实行“八项规定”,大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四风”,严厉打击腐败,积极推动党的建设制度化。党的作风建设的这一套“组合拳”有力迅猛,在短时间内使党风政风有了根本的好转。然而,作风建设之难,难在防止反弹。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这一重要论断强化了作风建设的常态思维,抓住了作风建设的根本,把握了作风建设的新常态。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定期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件,到各种“大老虎”和身边“小苍蝇”的纷纷落马,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党抓自身作风建设的决心和恒心。显然,党的作风建设已经进入新常态。
所谓新常态,顾名思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二是“常”。作风建设新常态表现为,作风建设既与以往不同,又要经常保持。作风建设新常态之“新”,即思维新、措施新、机制新。思维新,意味着作风建设的思维观念发生变化,所谓的官场“潜规则”“明惯例”都要被打破;措施新,就是加大巡视力度、扩展巡视范围、完善巡视制度;机制新,就是在整治歪风、反对腐败方面,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解决问题与建章立制相结合、临时检查与常态监督相结合等。作风建设新常态之“常”,即经常抓、制度化、常识化。经常抓,意味着作风建设不是“一阵风”式的“运动战”,而是“永远在路上”的“持久战”;制度化,要求筑牢制度的笼子,从制度和规则上保证“改进作风常态化”,使作风建设的持续推进有制度的载体和规则的依托;常识化,制度最终要靠人来执行,要让好的作风扎根于内心、沉淀于常识、形成于文化。当前,作风建设正处于向新常态转折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无疑必须面对转型的阵痛和考验。面对转型,通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被动接受,另一种是主动应对。在经济领域,面对新常态,西方是被动、被迫接受经济危机之后缓慢而痛苦的恢复过程。与西方不同,中国的选择是正面迎战、主动出击,通过调整经济增速、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来加以适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作风建设上,面对新常态,党员干部也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同时又要在战术上积极应对。也就是,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严字当头、实字托底,给自己立规矩、确底线、亮红线,克服惯性、战胜“心魔”,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树立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坚定一心为民的公仆意识。党员干部只有从战略和战术上都加以重视,才能尽快适应作风建设的新常态,才能不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贯彻“三严三实”建设作风新常态
把“三严三实”要求贯彻到思想作风建设中。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坚定理想信念是“主心骨”、是“总开关”。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党员干部如果丧失理想信念,不可能做到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为官、踏踏实实做事。在作风建设新常态下,要求党员干部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夯实思想理论基础,补好精神之“钙”。也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铸造政治灵魂,练就抵御各种思潮、各种诱惑的“金刚不坏之身”。
把“三严三实”要求贯彻到生活作风建设中。在作风建设的问题上,少数党员干部常常忽视生活作风建设,认为生活作风是小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节不保,大节动摇。现实中的无数案例一再表明,生活作风问题不是小事,党员干部蜕化变质,走上贪腐不归路,往往是从生活作风出问题开始的。在作风建设新常态下,要求党员干部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严以修身、严以律己,自重而慎微、自省而慎独、自警而慎始、自励而慎终,净化“生活圈”“交际圈”“朋友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育健康的生活情趣,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守住做人的“底线”。
把“三严三实”贯彻到领导作风建设中。领导作风集中体现在“如何看待权力、如何运用权力”的问题上,其实质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权力观问题。少数领导干部在权力的使用上给自己设定松弛的“低压线”,把权力涉及的领域当成“自留地”,为自己、为家人、为小圈子谋取不正当利益。在作风建设新常态下,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严守政治纪律、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守住纪律红线、权力底线、法律高压线;严以用权、谨慎用权,做到依法用权、秉公用权、为民用权;做到官商交往相敬如宾,官民交往要亲如家人。
把“三严三实”贯彻到工作作风建设中。中央实行“八项规定”、开展反对“四风”以来,对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数干部觉得当官不易了、“官不聊生”了,于是或者选择不作为、不干事,做“太平官”,或者选择贪虚功、乱作为,患上“政绩浮躁症”。这都是工作作风漂浮的表现,既不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也不利于党员干部自身的进步。“作为”是作风的最好反映。在作风建设新常态下,要求党员干部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心怀梦想、敢于担当,做能吏不做庸官,为党为人民的事业尽责尽忠;切合实际、谋事要实,使决策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不贪虚功、创业要实,多做实实在在满足群众需要的民生工程,用实绩接受实践的检验、人民的检验、历史的检验。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1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