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型党组织>>

坚持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原标题:坚持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党的群众路线理论)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法宝。习近平同志指出,党要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江苏省委以“三解三促”为载体,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基层,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努力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群众实践是推动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之源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最丰富最生动,办法就在群众中。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解决矛盾和问题,都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

人民创造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们的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改革发展全过程,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工作路线。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我们最大的靠山,在群众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

善于总结群众实践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发展历史,无论是“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峥嵘岁月、“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紧要关头,还是“风景这边独好”的发展时期,都是在总结群众实践、汇聚群众力量中走向胜利与辉煌的。纵观江苏改革发展历程,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从园区经济遍地开花到转型升级的创新探索,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取得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是群众智慧和力量的结晶,都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带领群众接续奋斗的结果。

团结群众创新创造是新起点上开创“两个率先”新局面的根本保证。“两个率先”是中央对江苏发展的定位和要求,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目标追求。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江苏省委进一步丰富提升“两个率先”的内涵,提出要以扎实措施、过硬成果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立足新起点新阶段,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深入推进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文化建设、民生幸福、社会治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党建工作创新这“八项工程”,每一项都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都离不开群众深度参与。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时时想着群众,事事依靠群众,把群众的创业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出来,才能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汲取群众智慧和力量必须在群众实践中扎根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一些党员干部身上之所以存在“四风”问题,根本原因就是淡忘了党的宗旨、淡薄了群众感情,在坚持群众路线上出现了偏差。实践告诉我们,更多地走出机关、走进基层,扎下根、接地气,才能不断增进群众感情,弄清“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才能真正了解群众期盼,敏锐发现问题,清醒正视问题,自觉解决问题。

扎根群众实践要“扎”得下去。群众实践中蕴藏的丰富智慧,文件上读不到,会场中听不到,办公室里想不到,最好的办法是深入群众,和群众面对面交流、肩并肩劳动,在零距离接触中收获最为真切的感知。必须下决心、动真情,真正沉到基层、融入群众,从与群众朝夕相处中获取真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江苏省委注重通过多种方式引导领导干部沉到基层和群众中去。一方面,省委领导班子成员身体力行带头驻点调研,特别是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连续多年结合省委重大决策课题,深入姜堰市沈高村、泗洪县垫湖村、高邮市金港村、句容市丁家边村等地进行点对点调研,亲自撰写体会文章,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在全省各级领导干部中产生强烈示范效应。另一方面,省委省政府专门发出通知,对领导干部下基层提出明确要求:到困难多、矛盾大、经济基础弱的地方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扰民、不层层陪同、不搞特殊接待。这起到了实实在在的倒逼和规范作用,促使领导干部下基层“一竿子到底”。

扎根群众实践要“扎”得深入。领导干部下基层,不光要下得去,更要下得深;不光要人到身到,更要情到心到。说到底,就是要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和群众真实想法,筑牢我们的谋事之基。针对一些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满足于隔着车窗玻璃看、听基层干部照着稿子念等现象,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江苏省委着力推动调研方式变革,真正使调查研究回归本来状态。坚持把“三解三促”等多种调研形式作为规定动作,明确要求全省处以上领导干部每年累计下基层时间不少于两个月,并集中5—7天时间到农村、社区、企业、基层单位等开展驻点调研。同时规定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必须有一定比例的随机性调研,确保听到真话、察到实情。在此基础上“解剖麻雀”,坚持点面结合、上下互动,解决点上问题,反思面上工作,使作决策、定政策、办事情更加切合实际、更加顺乎民意。

扎根群众实践要“扎”得持久。习近平同志强调,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要“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深入基层和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只有形成制度才能持之以恒。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江苏省委把“三解三促”中行之有效的做法提升到制度层面、形成刚性约束,出台《关于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实施办法》等硬招实招,防止联系群众随意化、走过场。通过建章立制,把下基层调研的好方法固定下来,形成带着问题下去、找到答案上来的常态,形成接触普通群众、掌握一手材料的常态,形成解决点上问题、反思面上工作的常态。把下基层调研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述职述廉述德的重要内容,将活动评价结果与评优、奖惩、晋级等挂钩,防止产生懈怠心理,克服可能出现的被动应付、浅尝辄止等现象,真正使密切联系群众成为一种价值取向、工作方法和行为习惯。

把群众实践的智慧和力量融入科学决策全过程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近年来,围绕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等事关全省大局的重要决策部署,江苏省委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使重要决策和工作部署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把问计民需作为制定决策的前提。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群众的意愿就是我们工作的风向标。问计民需,方能有的放矢。“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如果干部的根子没有扎在基层,没有想群众之所想,决策就可能出现偏差,工作的目标和结果就可能产生偏差。江苏省委领导班子成员在“三解三促”调研后得出一个共同体会:作出正确的决策、完善我们的政策,必须深入群众,回到决策的“原点”;必须深入实际,把握问题的症结;必须深入思考,实现点面结合、上下互动。党委政府定政策不仅要关注群众的物质需要,还要倾听他们的精神诉求,让事关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与群众的实际利益增进同频共振,真正顺民意得民心。

把集中民智作为完善决策的关键。江苏地处东部沿海,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对外开放程度较高,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较新,对一些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问题,大家认识不尽一致甚至可能有争议,尤其需要决策者立足全局、清醒判断、科学引导,这不是坐在办公室就能完全解决的。江苏省委明确要求,凡是事关发展全局、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部署,都要把深入基层调研、听取群众意见作为必修课。坚持健全完善决策机制,不断拓展党务政务公开的领域和平台,畅通诉求表达渠道,邀请群众监督决策环节,最大限度集聚群众智慧,切实维护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切实保证重要决策部署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

把汇聚民力作为落实决策的保障。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无论决策设计如何精巧、决策程序如何严密,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转变成实际行动,最终只能是“空中楼阁”。江苏各级领导干部与群众共商对策、共出主意、共想办法,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企业融资等突出问题。特别是对一些长期难以解决、涉及体制机制的深层次问题,紧紧依靠群众推进改革创新,形成干群联动、合力攻坚的生动局面。上下同欲者胜。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释放蕴藏于群众之中的智慧和力量,就一定能推动决策落到实处,将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作者:中共江苏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时间:2014-06-17

版权所有: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
电脑版 京ICP备09080778号